close

 有人問我:對身處的困境,你的方法可以幫到什麼忙? 不累的生活術到底可不可能?

 

對於一位長期處在壓力下的人,感受就像是慢性折磨。看不見陽光,陷入絕望,無法自拔。或許,他現在最想要的:就是回到之前無憂無慮的生活,可以和親人共渡的美好時光;或許,心中有一個理想的生活方式,但無論怎樣努力卻達不到? 理智上,知道對方是生病了,心理仍是無法釋懷的。壓力的緩解是短暫的,回當回到困境時,根本性的問題還是要面對。

 

課程的目標是去調整對待壓力的態度,覺知到生活中,外在的改變是免不了的,但是可以做到的是,內在心理的調適。壓力下也免不了情緒風暴,它來臨有其徵兆,也有解除方法。當你認清自己煩心的原因,無非是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時,你會有更強的韌性去面對。當然,疼惜自己、關心愛自也是非常重要的。照顧者,你會不覺地嚴厲、冷酷地對待自己,需要引導注意力的焦點放在自己的福祉和成長上,而非是困境。

 

光是用說,是無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。有知識,建立起態度,還需要實踐行動。自在不累的生活術,必需要先體驗正念狀態,練習正念照護的方法和心態,並實踐在行動中。

 

正念對於照護者、對於長期壓力者,或情緒困擾的人,具有三個重要的助益:

 

  • 找到壓力源,探索慣性和制約,那是造成生活累人的原因
  • 正念的技巧與態度建立,作為身心照護方法
  • 正念的生活模式  終結照顧辛苦

 

找到壓力源 那是造成會生活覺得累的原因

 

壓力的有一個特性,它是自我覺知的壓力感,別人不易看得出來。這意謂著,每人的壓力反應,都是自我內心作用產生。

 

相對造成壓力的事件,不見得對每一個人都很清楚真正的原因。就像孩子不喜歡上課,它是因為有壓力,但壓力下的真正原因,可能是老師、同學、課程、上課環境、交通…,若不去探詢,會產生誤解孩子不喜歡上學。

 

習以為常的模式中,將會無意識地過活著。因此,若要解決壓和和疲累的原因,就需要:覺知我的壓力感,是從那兒產生?

 

這或許是一個蠢問題,因為你知道,就是因為照護別人,如果不是他(),我會過得無憂無慮?

 

大多數的人不自覺地,一直重複著固定模式生活。固定的早晨醒來,展開每日典型的作息,像是身上有內建的工序設定,或是運作的電腦程式。作息像機器一樣的規律運作,思緒也像電腦一樣的輸入與輸出,它包括:

 

每天完成一些必要完成事項;

工作中有厭煩情緒產生

再迫使自己去做,告訴自己有義務或責任必需要完成;

心中的壓力,加上之前的累積的,持續地忍耐著;

 

如果做得不完美,擔心別人的眼光怎麼看你;

當為一件小事,情緒的爆點就到了;

你情緒開始發作,你覺十分痛苦而惱怒;

 

自責、罪惡感與自我批評。

 

第二天,第三天… 你每天重復,不覺過了很多年。

……

 

這種內建的慣性機制,以及機械式地思考模式,威力強大得可怕,即使這個設定,最後可能會導向痛苦和失敗,卻被視為奉行不悖的真理,不容被挑戰。

 

很多深受壓力與煩惱之苦的人,學習過心態的調整後,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。

 

讓我們從找出自己的慣性開始吧。

 

但當電腦出現問題,去檢查程式,看它出現什狀況。這個檢查的動作稱為「除蟲,debug」。每一個引起混亂問題,都是藏在程式中一隻隻的「蟲,bug」。覺察自己生活方式,那兒出現混亂了,要從造成不適的癥結點下手,去改善,去除蟲。

 

有個電視節目,一家人養的2隻貓和3隻狗。白天主人離家去上班之後,牠們從溫馴的寵物變成一群搗蛋鬼,像惡魔一樣地搞破壞,把家裡弄成一團亂。主人回家,每隻貓狗都裝得很無辜。剛開始主人就是打掃一下就好了,但之後卻是變本加厲。忍無可忍之下,為了解到底是哪一隻狗或貓是家裡最主要的元兇,或底發生了什麼事,只好求助於動物專家。

 

專家所做的辦法是在廚房裝上了攝影機,觀察這些貓狗,在主人不在的時間,牠們到底在做什麼? 通過這樣子的觀察,建議主人改善,或是訓練這些貓狗的根據。

 

意識到生活出了狀況了,下一步才能找到可以解決的方法。「慣性」常是以「無辜表情」,這樣方式表達:

 

剛開始時,雖有些不舒服,但總是可以忍受,打掃一下就好了。

生活總會造成一些混亂或壓力,雖覺煩心,舒壓一下,就沒事。

 

表面上看起來:「我沒有問題的」或「我很好」。就像是每隻貓狗在主人面前一副無辜表情一樣。

 

先有意識到生活出了狀況了,下一步才能找到生活中,藏在「慣性」的魔鬼細節,就像電視節目中去觀察自己熟悉房子中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,找到問題癥結點,才有機會改變它。不然牠們會變本加厲,一直到把你搞垮。

 

另外也有來心理上,自我限制性的想法或觀點,像是來自社會規範或價值觀的形塑,雖無形,但更具有壓迫性。例如,有一位太太,訴說為了她失智母親古怪行為,而大發脾氣之後。她很愧咎:「我覺得我是一個『不孝女』」。

 

因為社會的價值觀,自限於自己並不一定想要的生活模式。和內建的慣性一樣,無意識地執行,也分不清好壞。

 

趁這個機會停下來,盤點一下到底現在過得怎樣。就從一句問候開始:

 

「最近過得好嗎?

 

注意一下,我每日做什麼、心情處在什麼狀況呢?

 

注意到日常活動,會讓自己覺得好或不好有那些? 那些是自己習以為常,可能毫無所悉的生活方式。當習慣了一種「雖不滿意,但可以忍受」的生活狀況,這種生活的方式像是身體承受著慢性發炎,工作或每日的繁瑣細節淹沒了所有感受,物質看似不虞匱乏或擁有一切,心卻感到漸漸枯竭,離快樂越來越遠。

 

價值觀也支持了自己的行為模式,限制了可能發展的自由空間,不敢自我疼惜與愛惜別人。或許會以一種嚴厲的態度表達出來,推開了活力與好奇心,把自己和週遭人事搞得死灰。

 

這兩種生活方式分別就是每一個人都有的「慣性」和「制約」。

 

「慣性」僵化了活潑生活模式;

「制約」框架了開放性的思考。

 

「是什麼限制了你?

 

去正視自我的生活慣性,以及制約的力量。

 

並不是說「慣性」和「制約」們都是不好的,或許它們產生了安全感或歸屬性,代表了自己的特質。

 

但如果想要生活自在,跳脫目前的限制,啟動內在的改變的話,去檢視生活的方式,給自己一個自由,去調整、去取捨,這將會是很值的一試的旅程。

 

注意力刻意地「觀察」生活,理解自己生活狀態,找到從那下手改善的地方? 真正問一下:

 

「為何一直重複不滿意或不如期待的生活?

 

透過自我覺察,一種漸進式、刻意地感官練習,從日常開始觀察,對自己生活作息的理解,看看自己面對問題的態度,以及習慣性的情緒反應…等。

 

特別地去注意自己週遭,習以為常的環境:每日的街口;同樣的場景;工作方式;與人應對模式;引起我特別的喜歡、害怕、生氣…的念頭。這些都是「藏在細節中的魔鬼」。

 

找到會累的生活習慣,以及深藏在內心的限制力量,你才有可能從中走出來。

 

 

正念的技巧與心態健立,作為身心照護方法

 

「自我照顧」是照護別人的人最要學習的一門功課。有一個故事,說明照護者與被照護者,兩方的對應關係:

 

有一對街頭表演雜技為生的父女。父親會以自己的身體為基礎,撐起一根長長的鐵桿,讓女兒爬上去,女兒就在鐵桿的高處,表演高難度的伸展技巧,以贏得觀眾的喝彩。

 

父親告訴女兒:「我會把注意力放在妳身上,時時保護著你的安危。」

 

女兒回答說:「父親,這樣是錯的。我需要的是:把您把自己的安全,做好最大的警戒和保護。您如果能自己先照護好自己,這才是對我最大的照護與安全保障。」

 

沒有先照護好自己,就想去幫助別人。就好像一個深陷泥沼人,想要指導另一個人從泥沼出來一樣。這樣邏輯是令人很無法理解的。

 

照護者角色,常常不自覺地,把注意力放在被照護對象上,令自己成為一個「能量的給予者」。最後所有能源都枯竭了,自己反而成為一個黑洞,空無而黑暗地吞食一切快樂;照護的行為,也把重心放在被照護者上,對自己成為一種強迫性、義務或道德的要求,缺乏人性關懷與溫度。不覺地產生惡意與粗暴行為。照護者會自責、會麻痺、會傷害自己與別人。

 

照護者角色,應先好好照護自己。使自己成為陽光,可以源源不絕地給予。雖處在壓力事件中,心中不會為它生起太多煩惱。自己也可從生活中,得到快樂與幸福。終結照顧的辛苦,先照護好自己的優先順序,具有關鍵的意義。

 

正念技巧並不困難,但要形成自我覺察的態度,以及實踐與應用,才可產生舒壓的效果,這中間有很多的層的障礙要克服。

 

以教小學生預防蛀牙為例,每餐後刷牙是有效防止蛀牙的習慣。學校教孩子牙齒健康的知識,並宣導孩子去接受了每餐後要刷才的態度。但這仍然不能真正防止蛀牙。只有當真正地去實行,養成習慣後,才會全面看到防止的成效。

 

正念提供的技巧,從呼吸與身體放鬆練習開始,到找到自己生活不累術的應用為止,應該像如何去飯後刷牙的態度和技巧的建立一樣,使之成為習慣後,才有效果。

 

就像沒有吃過榴槤的人,透過文字或圖片,只能想像它的味道。但只要這輩子真正吃過一口,或許之後數十年,已忘了它的長相和味道,但只要再次嚐到,記憶會馬上喚醒所有感覺,甚致連當場的記憶都會回來。

 

正念的助益,靠理論是不能幫助人們減壓的。真正產生效果在於態度建立,並實際去品嚐之後,把它當作一個身心照護的方法。

 

正念的技巧,也不需要記憶。它是一種身體的記憶。練習遊泳,無法紙上談兵。親臨泳池現場,跳下水,讓身體與思維沈浸這種運作模式,這樣必會產生效果。

 

 

正念的生活模式  終結照顧辛苦

 

正念最佳運用的地方,就是日常生活。把專注力的感知能力,放入生活的食、衣、住、行之中,就是正念的實踐。

 

這就是像蛀牙的防止,不只學習正念的技巧和態度,而需放入生活中,才能結照護辛苦。

 

當照謢者陷入辛苦爭扎當中,會壓迫對生活的興緻,關閉正常看待世界的方式:包括看到、聽到、聞到、嚐到、接觸到的,都會產生扭曲。原本感官的覺受,是使人快樂的泉源,但處於壓力下,感官的樂趣被封閉了。

 

正念引導當下覺察能力,再次地喚醒感官,去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多采多姿。

 

把注意力用於觀察自己的內心,像一個溫度計,感受當下的溫度一樣,去覺知情緒:升起怎樣的想法? 產生怎樣的情緒? 去辨別當下,對於所觀察到事件,心中生起的念頭和情緒,這會引導自己的心態,從壓力事件中,得到喘息與釋放。

 

有一個肥胖的婦女,熟讀健康知識,知道肥胖會危害,並下定決心要減肥,她問家庭醫師,怎樣減肥才能最有效呢?

 

醫生問:

 

「你家有體重機嗎?

「有啊!

「那你每天先早晚量一次,一週後看結果如何?

「不建議我節食,或吃什麼東西嗎?

「你先做一週,下週門診再給你處方。記住一定要按時量。」

 

一週後,婦人很高興地說,我的體重減了2公斤了,好神奇啊!

 

其實這不神奇,有個報導針對一百六十二位過重、肥胖健身房會員的兩年的研究發現:每天量體重的會員減肥更成功,而且較不容易復胖。肥胖預防暨治療專家說:「愈來愈多研究證明,量體重的最佳頻率是每天量。」 量體重也是減肥最有效的方法。

 

每日量體重可以覺知飲食,反應在行為上,飲食就會節制與調整,當然體重就會達到控制的目的。覺察自己身心狀況,知道身體與情緒變化背後,是藏著怎樣的原因,讓自己開心或悲傷呢? 自己可為它做解讀,為何特別的時刻,你會較高昂或低落的原因。

 

正念放入生活包括:

 

帶著好奇心觀察自己正準備著早餐

覺知自己當下急促的心情與不安的情緒

 

看到想要盡快完成早餐準備的動機

注意到身體的變化

 

覺知到心中的壓力

看到情緒又陷入到悲傷或壓力事件中時

把注意引導到當下 - 所看、所聽、所聞、所嚐、所觸,以及 所感

 

心在激動中平靜下來

 

照護別人,更應好好照護自己。結合生活方式、工作與照護責任的協調,作為自我角色與生涯調適。這就是照護者的不累生活術。

 

正念小工具身心溫度計

問一下自己現在好不好?

 

試著問一下自己,今天好不好,就像問候朋友一般。

 

身體好嗎? 如果有一到五分,你會給自己身體狀況幾分?

心情好嗎? 如果有一到五分,你會給自己心情狀況幾分?

評分標準:

身體狀況覺察

Yes / No

  1. 感到疲倦
  2. 身體有疼痛感
  3. 沒有胃口
  4. 有疾病/或雖然沒有,但感覺生病的徵兆
  5. 肢體活動或作息有障礙

1 /0

1/0

1/0

1/0

1/0

 

心理狀況覺察

Yes / No

  1. 感覺緊張不安
  2. 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
  3. 感覺憂郁,心情低落
  4. 感覺比不上別人
  5. 睡眠困難,譬如難以入睡,易醒,或早醒

1 /0

1/0

1/0

1/0

1/0

心理狀況覺察:版權所有「台灣自殺預防協會」需要被授權方可使用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正念照護 - Ben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