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tree-forest-winter-sun-wallpaper-1920x1080.jpg


我害怕說出口

 

有一位上正念課程的職業婦女,她說:「很怕分享身體的感覺或心情故事,但聽到別人說出口,大家只是聆聽,讓我產生說說無妨的衝動…」。

 

她剛經過一段婚姻的結束,參加這個自我探索課程,最怕的狀況就是鈎起不願回想,不想談及的情緒。事後她告訴我:

 

「正念團體的分享,以一種理解態度,當我不想說時,也沒被勉強。」

 

不是專家給建議,或刻意地引導出情緒。自然而然地,好像吐露衷曲,心防就懈下來了,對那段潛藏的心情,有更深的認識。

 

分享很重要,但「願意分享」是更為關鍵。這表示她可以理智,用第三者的角度,整理與表達。分享的重點不在所說內容,它只是過去的事了,但說到心痛之處,要引導去體會當下的情緒,這會比故事本身更重要。說出來是整頓思緒,情節中的情緒也會隨之找到渲洩的出口。一切只有伴隨,無法改變,也不必評價。

 

這是為何當喘息咖啡紓壓,照顧者需要安全空間,可以說出過程的喜怒哀樂、共同心情故事。這樣最容易產生情緒的共鳴,達到療癒的效果。

 

告訴我怎辦?

 

學員在說出一段過程後,會期望別人給他答案,或問我怎麼辦? 我會建議他:

 

「把這個疑問放在心上,反問自己,什麼是適合的處理方式?

 

 這看似消極的回答,卻有最有效的解決機制。當被認為需要做什麼去改善時,它恰好適得其反,提供產生更大壓力的能量。就像失眠者愈想睡著,但卻反而更清醒。壓力事件的情緒,愈想去除,它會產生更大反壓。

 

較好的方法是:在清楚知悉事件的存在下,允許壓力事件產生,也允許不同的情緒的產生,只是看著、聽著,不做評論,甚致不要有想要改變它的念頭。所有壓力事件,情緒化地一團包裹,或壓抑它,或盡情發洩。這些都不是好方法。

 

照顧者的壓力來源就是被照顧者,無論成因為何,它都不會短期間消失。壓力源是無法改變的,唯一可以改變的是面對壓力來源時的心態。有一首詩:「萬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。」這就是身處壓力源,但不產生壓力反應。

 

但為何要反問自己,適合處理方式呢? 事件是自己親身體驗,自我反問,會使思緒有更清晰的理解。排除了情緒因素後,理出適切的處理方法。

 

引導注意力在心情與感受上

 

正念分享時,我唯一會做的是:提醒學員,以當下的心情,去感受事件發生時,或許悲傷、生氣、害怕、無助、任何難以表達的情緒。同時也體驗一下,當在這種情緒下,身體的改變,心跳、呼吸、血壓、肌肉,一切發生的感覺。

 

煩心之事浮上心頭時,知道它出現了。情緒生起時,允許它產生。

 

要知道,一切能夠解決問題之鎖匙,掌握在自己手上。當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態、心情感受時,你會更有能力,找到如何處置的最好答案。

 

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師。

arrow
arrow

    正念照護 - Ben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