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怎麼說 才可以讓壓力下降?

 

有一次我去醫院探望朋友,正等他手術後出來。那是一個開刀房「等待區」,同時在預約的時間內,就有一兩床病床,由護理人員陪同家屬,推送到這區,等待著唱名叫號,再推入手術房進行手術。對病人而言,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個等待更漫長了,而其中更充滿了恐懼的情緒和壓力感。

 

每個人都曾安慰過別人吧,或是到病房去探病。需要被安慰,對方一定處於壓力或情緒的狀況。

 

你知道嗎?有些話說了是無效;有些話說了只有火上加油。

或許你不知怎麼說,才會低壓力,產生了安慰的效果呢?但你可以想像一下:

 

如果這病人是你自己,對方說了一些安慰的話後,你會有怎樣的感受? 

 

注意放在那兒,才可以達到安慰的效果呢?

探病記(上)-無效的安慰語

我看到開刀痛房的「等待區」前,一張等待的病床。躺在床上的是一位六、七十歲的老太太,旁邊站了一位四十多的婦人和另一位較年輕的男士。從他們的談話,就只她們是母子關係。從「等待區」前面的大銀幕顯示,她們的母親編號是下一位,要進去要開「心臟繞道手術」。這是心臟的血管有段阻塞了,需要透過人工的支架,把阻塞地方植入導管撐開,讓血流能夠順暢。手術本身安全性是蠻高的,雖是心臟手術,其實是在肢窩開一個洞把氣球植入。

 

母親臉色蒼白,兩隻手緊抓住病床的兩扶手,緊張地說不出話來。

 

女兒試著安慰著母親說:

 

「媽! 妳要堅強,要勇敢。」

「媽! 妳要加油哦!

「這手術只是小手術。媽你不要害怕哦。」

 

激勵法:

 

這也是我們去探病,最常說的話,很不幸的,這些話聽在處於害怕、緊張或負面情緒的人,他們不會因此在這一刻變得堅強。因此當這些話,聽在媽耳裡,她並沒有回應她。這些話是一種「激勵法」,希望引導母親的注意力,以正向、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壓力。這些話對於處在壓力下的人,它的效果是很有限的。

 

接著,兒子看到姐說了安慰的話後,母親似乎沒有反應。等了一回兒,他也試圖安慰母親。他說:

 

「媽! 這手術不會痛,麻醉一下就好了。」

「媽! 這手術不太復雜,時間不會太長,一下子就好了。」

「媽! 手術是很安全的,特別拜託了一位醫生,他技術是萬無一失的。」

「媽! 這手術成功率有九成以上,你不用擔心啦!

 

理性訴求法:

 

兒子這樣說,到底母親會怎麼想的呢? 媽的壓力是否因有這些客觀的數據說服,而感到緩解呢? 念頭會自動跑到她想去的地方,她會聽到:「會痛」、「時間會很長」、「我會不會是萬一的那一位」、「不成功的機率還是有,還有一成會出現問題」。兒子用的方法,可以稱之為「理性訴求」法。以客觀的事實與數據,想要說服媽的情緒。但它注定是失敗的。我曾經用這樣的例子,問過學員,如果你在要開刀前,聽到這樣的話,你會怎想呢?  他們回答我:「我會覺得這次我穩死定了」。

 

這就是念頭和情緒在大腦中的運作機制,它們會選擇性的注意到自己想注意的地方。「分心」是注意力爭奪戰。注意力常被比喻潑猴在樹林,從一根樹枝,跳到另外一根樹枝,充滿著躁動 不安的情緒。

 

注意力也被比喻成蜂,牠所注意的對象比喻做花,百花盛開,蜂會因花朵的吸引力,蜂不停地在花園穿梭。注意力的速度,也像蜂的移動,快而敏捷,受到有趣事情吸引,而到處游移。

 

科學的研究報告,針對「分心」的內容,指出:

 

心智分散到,與此時刻所進行的無關係事件上,或常連結個人內在,人際關係較負面的動作。像是聆聽對方說話時,無法專注所說內容,分心到其他事情上產生無法同理或認知當下狀態

 

分散注意力到內在情緒事件是最常見的。即使是「一心多用」,原以為「一心多用」是可以增加效率的方法。相反地,這造成「忙錄」的壓力感,在這焦慮而多工的工商社會中,反而失去清明的覺察力,降低工作品質。

 

呼吸通常是最顯著的「當下」活動,沒有任何時刻,是不在進行當中。它很敏感,在興奮時,會很急促地呼應著。在生氣時,也會有呼吸困難、呼吸加速。在哀傷或任何身體狀況,它都有特有節奏去配合。

 

身體活動,包括,呼吸、肌肉、心跳、臉、胸口、肩頸、小腹、胃…。 這些都在當下最具體的現象。當在壓力下,有意識地引導注意力到身體,可以降低壓力感。

 

壓力是當下專注力一直和情緒緊緊連結,解開這個連結的方法是從引導注意力到身體活動開始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正念照護 - Ben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