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一個夢想
我有一個夢想,希望在50歲的時候退休,但退休之後要做什麼,並沒有很特別的概念。當時覺得「生活是能夠忍耐活得下去的世界,並非是完美的,也不一定是我最想要的。我一直試圖過得好它,但心中深處希望有一天可改變。 」
不知是刻意或是偶然,這個夢想在48歲的時候終於實現了,我離開工作了22年的職場,本來以為只是暫時性的,但是因緣際會去修了一個宗教學碩士學位。畢業論文除學術論文外,學校要求學生實踐一件事情或計劃,當作未來自己想要從事的事業的嘗試或預演。當時我就以「正念減壓的課程對於老化過程的疼痛緩解和情緒管理」為題,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翻譯國外的文獻與相關經驗,說服新北市的一家安養機構,讓我實際地為一群重度身障老人上正念課程。 但令人想不到的,這課程一開始上就停不下來,學員學習的成效初期並非很順利,但吸引了一家醫院的安養部們的注意而進行了一個成果科學研究,時至今天,這課程從台北、新北、宜蘭、桃園、苗栗、一路教到台中,鼓勵安養機構、社區和醫院加入正念課程學習,一路走來,一直持續到了今天。這實在是當時所始料未及。
正念自我照護到底有多重要呢?
正念是一種自我學習的過程,教導了我:
抱著好奇心與不批判,真實地活在當下。
同理他人與友善分享,塑造成熟個性與有魅力生活。
如果以50歲為分水嶺,人生的下半場開始,或許有一些事情已經歷過了,譬如說結婚、生子工作成果、經濟上的獨立、家庭關係的經營、社會的人脈…等等都有一些深刻的體驗和經歷。但是活的時間還是很久, 現在50歲的人的壽命,如果人類的壽命平均每10年可以增加2.5歲的話,以現在台灣的平均壽命是80歲的話,30年之後大家的平均壽命會是87.5歲,通常女生可能會更長超過90歲。歲數雖增長了,伴隨著醫療的進步,可能你老化的速度會比較慢。即使是八九十歲了人,仍是非常有活力,可以做很多的事情。可以想一下,問一問自己,這些人生珍貴的時光中,我到底想做哪一些事情呢 ? 只是隨意找一件事把每日填滿嗎? 有想過那些是合於自我本性的優質工作和使命,可讓它來充實圓滿人生的下半場呢?
50歲後的追求目標會和年輕時不同
在老化的過程中生命的意義會有所改變,以自己為例,我對財富和權利的慾望可以淡泊些,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觀察這個世界,也想多了解不同的人的想法和興趣,會去分析自己的生活中到底有哪一些是我的限制條件,哪一些我可以做得更好,或者也能夠體會到別人和社會對自己的付出,充滿的感激的心情。這些都是我在學習正念的過程中慢慢浮現出來的,從懵懵懂懂無所知慢慢的深入,每一次的學習都是與自己的生命的對話,讓我慢慢的修正過去的慣性,認知到我的缺點,也看到了我的願景和一步步地朝向自我夢想的實現。這些都是非常個人的,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天賦,也伴隨這種天賦的使命要去完成,如果在這個時候還找不到的話,下半場的人生會是會很漫長,且過得非常的悲慘。
生命中的禮物
生命中還有很多東西值得去學習和體驗, 對年過五十之後的我,從中熟年進入老年初期,最大的禮物就是我學會了自我覺察。正念的訓練就像為自己裝上了一台靈敏的「認知感測器」一樣,隨時可以讓我張大眼睛看到當下所發生的事情,充滿了好奇、不批判的態度,同時也讓我認識到自己身體健康的變化,當下的想法和念頭的生起,以及隨之而來的情緒和想要採取的衝動。這些覺察讓我很真實地活在當下,試著對人友善樂於分享,並塑造成熟有個人魅力生活。對年輕人說:「活在當下,自我覺察,分享感恩…」,因為現實工作環境和要盡的任務,他可能會覺得很困難,但是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我們,卻是可以奉為圭臬的學習準則。所不同的是正念課程是一個學習的方法,他有一定的步驟和技巧可以讓你行序漸進的達成,而不是只有一種態度和概念的推廣。它的重要性是即使在人生困難之際,幫助走出陰影,改頭換面,重新尋回人生的軌道,無論你是魯蛇,無論你是不是有錢,都可以達成。這本書就是為了協助這些人而寫的。